九月的小和山秋意渐浓,浙外迎来了首届研究生新生。来自全国19个省份的新生怀揣求知热忱与未来憧憬,正式开启浙外研究生新篇章。
为保障首届研究生顺利报到,学校统筹部署,多部门协同发力,报到现场秩序井然。“同学,欢迎来到浙外!”“去往研究生宿舍,请跟我来!”一句句暖心话语,让初入校园的新生倍感亲切与温暖。


校党委书记、校长张环宙与研究生新生亲切交谈,了解新生生活情况与学业规划,勉励大家尽快融入新环境,在浙外这片学术沃土潜心治学、成长成才。同学们热情地分享了初来浙外的感受,表达了对未来研究生生活的期待。

来自河北的宫沣原同学,本科阶段便对区域国别研究产生兴趣。“我对浙外开展的区域国别研究很感兴趣。”他说,“选择浙外,就是选择站在时代与学术的交汇点上。”报到第一天,校党委书记、校长张环宙教授与他亲切交流。“张书记不仅介绍了学科特点与培养前景,更让我感受到一名师者对学术的敬畏与对学生的期许。”他感慨道,“这份指导意义非凡,激励我在未来的学术路上不畏挑战、勤于实践、严于律己。”作为六十名“开山大弟子”之一,他希望,毕业时能为浙外研究生教育留下“炽热而理想的第一代印记”,成长为“精外语、通国别、会专业”的高端人才。

本科毕业于苏州大学的钱佳浩同学表示,浙外最吸引她的是“专业化”的学术氛围和“国际化”的开放平台。成为一名优秀的、富有人文关怀的英语教师,是她为未来三年定下的目标。她期待在学科教学(英语)硕导的指引下,进一步激发潜能,在更浓厚的外语氛围与国际视野中实现蜕变。报到当天,学院领导深入寝室亲切关怀,志愿者学妹细致引导、热情介绍校园,一个个细节让她倍感温暖。“浙外大家庭的温度,让我刚入学就找到了‘家’的感觉。”她说。

“浙外作为专业的语言类高校,在翻译领域的专注度和资源优势,是我所向往的。”谈及选择浙外的原因,毕业于安徽理工大学的沈雨轩坦言,翻译于他不仅是专业,更是一种热爱。希望通过硕士阶段的学习,将爱好变为事业。“我希望能成为一名专业译者,在语言的桥梁上实现价值。”未来三年,他希望扎实学习翻译理论与技巧,力争通过二级笔译考试,同时积极参与各类翻译实践项目,在实战中练本领、攒经验,为未来职业之路打下坚实基础。

攻读教育硕士小学教育专业的万泽拯同学是一名“老浙外人”。“小学教育专业需要扎实的理论和一线实践结合,母校在小学教育领域一直注重‘实践导向’,本科期间我就受益良多。”他表示,随着省政府与北大合作支持浙外建设,学校教学资源和平台不断升级,希望跟随资深导师团队继续深耕教育领域。“首届研究生的成长承载着学校对我们的期待。作为‘新开拓者’,我觉得自己不仅是研究生培养的受益者,更该是参与者,为母校的研究生教育贡献力量。”
自2019年起,学校与浙江工商大学、杭州师范大学、浙江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携手开展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,累计培养200余名研究生,为学校自主开展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积累了深厚经验。
2024年,学校正式获批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,新增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硕士点,教育硕士、翻译硕士两个专业学位硕士点,实现办学层次的历史性跨越。目前,学校已组建由169名校内研究生导师与36名来自教育界、翻译协会、企业的校外兼职导师构成的高水平导师队伍,通过“双师协同”机制与导师组指导制,为研究生培养质量奠定坚实的师资基础与多元的指导保障,形成“学术前沿引领+需求牵引”的育人合力。
今天,首届研究生如期迈入校园,标志着学校研究生教育正式迈入新阶段。站在研究生自主培养的新起点,学校将立足国家战略与浙江省发展需求,服务浙江高能级开放强省建设,持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,着力培养一批能讲好中国故事浙江故事,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国际化专门人才与应用型人才,为教育强国贡献浙外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