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拉伯-环地中海研究

当前您的位置: 首页 > 导师风采 > 区域国别学 > 阿拉伯-环地中海研究 > 正文

于殿利

博士,编审

一、主要经历与荣誉

于殿利,历史学博士。编审。中共十八大代表。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。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。全国“文化名家暨宣传文化系统‘四个一批’人才。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等兼职教授,博士生导师;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业界导师。现任中国编辑学会副会长。曾任中国辞书学会副会长、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.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、中国出版韬奋奖。

1990-1997年在商务印书馆历史编辑室从事编辑工作;1995-1999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攻读博士学位,专业方向为中外古文明比较研究,导师为刘家和教授, 2002-2010年,任商务印书馆副总经理;2010-2020年,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;2020-2024年,任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党组成员、副总经理。

二、主要研究方向

历史学

三、科研教学项目

1.数字人文背景下重大历史典籍版本保护顶层设计与实践路径研究,国家社科重大项目(项目号24&ZD234)“数字人文背景下的重大历史典籍版本保护研究”之子课题二,2024年12月获批

四、相关学术成果

长期致力于世界古代文明史(尤其是亚述学)和出版文化研究,在《人民日报》《光明日报》和《中国社会科学》发表历史学、出版与文化领域的学术论文150余篇,并有多篇被《新华文摘》和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。

主要论文

1.《古巴比伦私人农业经济的商业化特征》,《中国社会科学》2011年第2期。

2.《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宗教的人文主义因素》,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》(社会科学版),2010年第5期(《新华文摘》2011年第2期全文转载)。

3.《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国家治理结构》,《学术研究》2014年第1期(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》摘要)。

4.《西方文明渊源中的意识形态管理——以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为例》,《人民日报》2016年1月26日第5版。

5.《巴比伦法的人本观再探》,《求是学刊》2010年第6期。

6.《从立法精神看巴比伦法的人本观》,《学术研究》2011年第1期。

7.《试论“汉谟拉比法典”中商人的社会等级地位》,《比较法研究》1994年第6期。

8.《古巴比伦社会存在债务奴隶制吗?》,载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》(社会科学版)2004年第4期。

9.《试论文明初期美索不达米亚国家意识形态管理实践》,《学术研究》2015年,第9期。

10.《通则透 透则明 明则智 智则用——刘家和先生治学思想与人文精神探微》,《古代文明》,2020年第3期。

主要著作

1.《世界古代前期文学史》(15万字),中国广播出版社,1995年。

2.《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》(86万字),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,2018年。

3.《人性的启蒙时代——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艺术与思想》(36万字),故宫出版社,2016年。

4.《巴比伦与亚述文明》(72万字),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,2013年版。

5.《巴比伦法的人本观——一个关于人本主义思想起源的研究》(31万字),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,2011年。

6.《巴比伦古文化探研》(25万字)第一作者,与郑殿华博士合著,江西人民出版社,1998年。(本书为季羡林、周一良、庞朴主编的《东方文化丛书》中的一种)

7.《世界最早两大文明——古代两河流域和古代埃及》(52万字),第一作者,与周启迪教授合著,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,2023年。

相关译著:

1.《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文献萃编》(22万字),第一编译者,与郑殿华、李红燕编审合编译,华夏出版社,2023年。

2.《探寻美索不达米亚文明》(41万字),商务印书馆,2009年。(再版更名为《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社会生活》,商务印书馆,2016年)

电话:0571-88210100

邮箱:zisugraduate@zisu.edu.cn




版权所有 © 浙江外国语学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、研究生院(学科建设办公室)    地址: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留和路299号